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保护研究

来源:资源与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继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的统筹指导农村发展的战略,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继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的统筹指导农村发展的战略,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体现在产业、生态、经济、文化和组织建设等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先行之策,是实现乡村各项发展的保障。在乡村建设中,如果只追求经济发展而没有乡村文化作为根基,不仅乡土文化会逐渐消亡,而且乡村无法实现永续发展。

1 相关研究进展

本部分基于理论和实践2 个层面展开论述,理论方面论述乡土文化和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践方面主要从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象化体现展开,充分论证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在理论层面,索晓霞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1]。郝振荣认为乡土文化力量的振兴是在分析乡土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移风易俗,批判继承,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积蓄乡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2]。刘晓峰在分析我国乡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下我国乡土文化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3]。乡土文化是打破乡村“千村一律”的有力武器,在彰显乡村特色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用“乡村振兴”并含“乡土文化”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对学科的分析结果显示,文化、农业经济、政治、教育、旅游经济以及城乡规划与市政占据了前六位;对主题的分析结果显示,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土社会占据了前八位。由此可见,不同学科均涉及了乡土文化,并对其做了相应的研究,两者都包含有文化和旅游经济,说明文化和经济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作用,将文化产业化、实操化为具象经济形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实践层面,沈费伟以文化价值为理念,从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完善乡土文化体制3个方面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4];安永娜等通过案例分析,从政府、企业和社区3 个维度构建出基于核心力量的关联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提供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5];张琳等在探讨乡村旅游对文化空间的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针对民宿、文化旅游、公共活动空间3 种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耦合的载体[6];唐兴军等通过案例实证与分析,认为当下应从乡土文化的认知地位、物质基础、载体保护、传播路径等方面来焕发乡土文化活力[7]。通过对乡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分析,可知乡土文化大多是落地在产业和空间两方面,产业即将乡土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产业或者文化产业,刺激乡村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空间指通过一系列手段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一方面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但乡土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体现特色,不能照搬其他模式,失去其独特性。

2 乡土文化构成要素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指乡村经过一定时间演变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貌景观,包括山、水等充分体现乡村独特地形地貌的元素,是当地乡村的文化遗产。可深度挖掘整合自然要素,将其作为旅游资源。

2.2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指乡村经过5 000 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因气候、地形地貌等形成的村落格局,如北方因黄土高原形成的窑洞格局、福建山村村民建筑土楼等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表现样式,有村民生活生产活动形成的独特空间,有戏曲节会、泛龙舟、逛庙会、月饼节等民俗活动,扭秧歌、二人转、民歌展演等民间文艺活动,刺绣、年画等民间手工艺品。

3 乡村振兴中乡土文化保护路径

在新时代,一方面受外来新鲜创意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使乡土文化面临不断消亡的危机。因此,加强乡土文化保护的前提是充分挖掘村落的传统文化,再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保护和传承。针对村落自身特征和建设情况,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从空间和产业2 个层面保护乡土文化,使其具有实操性,通过“宗旨—路径—措施”的衔接关系形成系统的乡土文化保护路径(见图1)。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网址: http://www.zyycyzz.cn/qikandaodu/2021/0128/668.html



上一篇:民族民间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安全产业需求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资源与产业投稿 | 资源与产业编辑部| 资源与产业版面费 | 资源与产业论文发表 | 资源与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资源与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