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源与产业》栏目设置[09/30]
- · 《资源与产业》数据库收[09/30]
- · 《资源与产业》投稿方式[09/30]
- · 《资源与产业》征稿要求[09/30]
- · 《资源与产业》刊物宗旨[09/30]
打造灵动课堂彰显地方特色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民俗活动、历史事件和城市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盐城风景秀丽,水域宽广,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乃“东方湿地之都”,具备巨大的开发潜能。如何把这丰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美术课堂,丰富课堂内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美术课的文化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掘和利用盐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访问传统文化保留者,参观名胜古迹,搜集、记录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内涵得以充实和发展。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美术教材七(下)第6 课“线的魅力”时,对于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上的人物,学生们早已在电视、图书上见过,我带领往届学生欣赏学习这部分内容,他们的兴趣都不大。怎样才能让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想到了施耐庵与盐城的历史渊源。他出生于白驹场(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于是我带领学生通过视频走进白驹场,游览水泊桥、施耐庵书画院、施耐庵纪念馆,由此引出这节美术课。孩子们无比惊讶,整个观看过程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水浒叶子》中的人物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看、听、说,而且兴致勃勃地用笔描绘水浒人物,来体验“好汉”的英雄气概。这样不仅使本来枯燥、难以接受的造型表现课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做到了美术专业知识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文化性。
二、体验民俗风情,发挥美术课的传承性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民俗风情是以民俗事项为主的生活方式。我带领孩子们对本地民俗文化做了充分挖掘,使这一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发扬。
例如在教授浙美版美术教材九(上)第4 课“以刀代笔”前,我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收集与过年有关的信息:贴对联、挂窗花、蒸馒头、炸团子、在街头巷尾上演精彩的“龙乡龙舞庆新春”活报大戏、远近闻名的盐城剪纸手艺等。在此基础上,我引用“盐城剪纸比赛”的视频片段展示花色美观、品种多样的剪纸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经过引导,孩子们剪出了各种小动物、瓜果蔬菜、生活用品等,并且争相展示,一节手工课就这样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洞察生活的习惯,还在扩充美术课程资源的同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欣赏自然风光,提高美术课的欣赏性
中学美术教材,每个年级都有自然风光的教学内容,如苏少版美术教材七(上)“风景画欣赏”,苏少版美术教材八(上)“从心底接触自然”以及九年级的国画花鸟等。以前在教授九年级的国画花鸟时,我习惯以教材上的花鸟给学生讲解,让他们以教材为临摹对象,结果发现他们对这些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是啊,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电视、电脑上的美丽景色不胜枚举,孩子们是否也患上了“审美疲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在盐城便仓镇枯枝牡丹园拍摄的风景展示给孩子们看,结果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老师,这个地方我也去过!”“老师,八角回廊,我也给它拍过照,只是我们选择的角度不同。”“老师,我也到过天香亭、奇葩轩……”“老师,老师……”我灵机一动:“既然我们的家乡这么美,今天咱就先把便仓枯枝牡丹画出来,看看是我们便仓枯枝牡丹美还是教材上的牡丹美,怎么样?”我的提议全票通过。我趁热打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技法指导。孩子们也表现出了从没有过的认真,都想让自己画的牡丹超过教材里的牡丹。
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学生们有的放矢地挥毫泼墨,胸有成竹地画出了自己喜欢的景物,其中一个学生画完牡丹后,余兴未尽,又画了蝴蝶和麻雀。虽然在墨色水分的掌握上还不太准确,但是他的见解与创作思路就足以让大家刮目相看了。其他孩子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地展现出了牡丹的形色。孩子们彼此欣赏着作品,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连课后拓展内容也悄然融入了。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网址: http://www.zyycyzz.cn/qikandaodu/2021/022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