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源与产业》栏目设置[09/30]
- · 《资源与产业》数据库收[09/30]
- · 《资源与产业》投稿方式[09/30]
- · 《资源与产业》征稿要求[09/30]
- · 《资源与产业》刊物宗旨[09/30]
浅析国内打印行业人才需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前言 201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建模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与产业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3D打印产业蓬勃增长,在此趋势下,国内的3D打印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
一、前言
201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建模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与产业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3D打印产业蓬勃增长,在此趋势下,国内的3D打印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增材制造技术作为新型制造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不足,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此风口下,各省市政府大力扶持下,3D打印发展势头迅猛,其产业化也遍地开花,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规模布局初步形成,3D打印产业发展进入了真正的快车道。但是,产业的发展除了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人才的支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目前3D打印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人才培养的短缺和滞后造成了整个3D打印行业呈现出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态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行业的进一步快速高效发展。
二、行业企业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各研究院所对3D打印产业企业的研究报告,本文筛选出产业上游材料供应商企业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游设备制造型企业华曙高科和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下游应用企业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网络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企业运营情况方面,选择毛利润率为参考元素。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这几家行业企业的销售毛利润率平均值达到20%以上,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总产值达到了2.5万亿美元。但是,我们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从人均制造业产值来看,仅为美国的15.6%。通过对几家企业年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行业内优质企业的人均产值远大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以华曙高科为例,依据长沙统计局数据和与该企业管理层会面调研得出,2015年人均产值约为23.6万元人民币,远大于2.6万美元的国内制造业平均值。
在公司人员构成结构方面,通过对几家公司的网络调研和现场调研发现,作为高新技术型产业,本行业内企业的人员构成中,一线生产工人的占比远小于目前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占比远大于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以华曙高科为例,其人员构成比例数据来源于其公司官方网站。其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例与国内制造业平均值2:2:6的结构差别明显。
在市场规模和发展阶段方面,中国的3D打印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凸显。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的智能制造技术,其产业化也仅仅是初具规模,但在现有情况下,该产业与传统制造业间的对比中,优势已经显现。通过对几家企业的多方位调研数据分析可知,本行业企业在毛利润率和人均产值方面都明显高于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知识密集型特性明显,人才结构中研发人员的占比高于一线生产人员近50%,这也是支撑本行业企业高人均产值的基础。相应的,在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相比中,本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层次要求更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更加全面。
三、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3D打印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和建模技术、加工技术发展的结合体,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多专业的综合技能。全球范围内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在此潮流下我国的3D打印产业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起源于国外的综合类学科技术,我国现阶段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明显技术和产业化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技术研发、专利储备、产业化及产业链的完备程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相关专业综合技术人员的培养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D打印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技术,其在产业链的各个层次都需要具备相应综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在技术研发层面,不管是打印技术还是材料的研发,均需要具备相当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该类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的高精尖实验室,培养层次上以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为主。在技术产业化层面,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机械设计、设备加工、工艺分析、制造技术类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上以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等为主。在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则更多地需要建模设计、仿真、工业设计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层次以高职、专科、本科等为主。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网址: http://www.zyycyzz.cn/qikandaodu/2021/0329/994.html
上一篇:基于安全产业需求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下一篇:数字强基产业智变下的编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