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期刊导读

贵州印江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产业 绿

来源:资源与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贵州印江县紫薇镇官寨茶园里,村民在采摘茶叶。 (资料图片) 贵州省印江县林木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9.86%,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产业是印江的一大特色。近年来,该县

贵州印江县紫薇镇官寨茶园里,村民在采摘茶叶。 (资料图片)

贵州省印江县林木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9.86%,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产业是印江的一大特色。近年来,该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重点发展以林菌、林药为主的林下种植,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合理开发特色产品,发展森林景区体验游,让森林释放出更多绿色红利。

秋日,记者来到群山环抱、层峦叠翠的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近年来,印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靠山吃山换活法,植绿护山,让果山添绿、茶山增效、林山释能。目前,印江县利用森林资源总面积达5万亩,林下养殖1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万亩、森林景观利用3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1万户3.2万人增收。

果山添绿

“吃奈李,说爱你,合水符家沟有‘李’的故事!”

今年8月,随着印江融媒体中心“文军扶贫·走进田间地头”栏目推介,合水镇符家沟村的奈李进入人们的视野,清脆可口的奈李被消费者一抢而空。

“没想到卖得这么快!这坚定了大家的信心!”看着果农收获种植奈李的第一桶金,符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富喜出望外。

合水镇符家沟村地处大山深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全村777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人。近年来,村里八成以上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土地无人耕种,九成撂荒。

撂荒山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

2017年春,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和村组会议讨论,符家沟因地制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大户”发展模式,集中连片种植近千亩奈李,为荒山添上新绿,让农户增收有了新希望。

经过三年精心管护,今年,符家沟千亩奈李六成挂果。一颗颗香脆可口的奈李挂满枝头,让人垂涎三尺。加之县里的宣传推介,一时之间,符家沟奈李火了起来。

“种植奈李,既让荒山变绿,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杨云富说,今年奈李收获季,进村采摘奈李的游客络绎不绝,10万斤奈李收入就达60多万元。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是昔日昔蒲村的写照。近年来,该村围绕“山上绿色屏障、山中经果飘香、山下美丽乡村”目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贫瘠的荒山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产业园。

如今,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成为昔蒲村的现实写照。昔蒲村党支部书记田井付说:“目前,全村有以柑橘为主的经果林3500多亩,年产值15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符家沟荒地上种奈李绿了山,昔蒲村石旮旯种柑橘富了民,这是印江推进绿山富民工程的生动实践。印江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绿色是印江可持续发展的不褪底色。”

“十三五”以来,印江县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结合低产低效林地改造、石漠化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既让大山盖上“绿被子”,又让群众鼓起“钱袋子”。

目前,该县已发展竹子、茶叶、花椒、柚、桃、李、柑橘等林业产业21万亩,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6万余亩、封山育林30.99万亩,涉及全县17个乡镇286个村。

茶山增效

9月2日早晨,合水镇白元村蔡家坡村民吴朝梅如往常一样,带上农具、踩着露水,走进一片茶叶基地采摘茶青。吴朝梅说:“这段时间采茶,最多一天可收入200多元。采茶时间长收入就多。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没有茶青收了。”

两年前,合水镇白元村150余亩茶园受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茶青下树率不高,平均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茶农无心管护,茶园逐年弃管。

2018年冬,印江汇浦茶业公司落户合水镇,接过白元村茶园管护的“绿色接力棒”。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管护,老茶园焕发出新生机。

“今年仅白元村的茶园收益每亩就将近3000元,群众采茶收入比以往多一倍以上,应该说是一个量和质的改变。”印江汇浦茶叶公司总经理向瑜告诉记者。

白元村茶产业提质增效只是印江汇浦茶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公司还覆盖带动合水镇合水村、大昔村和板溪镇勤丰村等9个村发展1500亩茶园提质增效,每年支付群众务工费和采茶费就达120万元。

走进茶叶生产车间,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10余台机器开足马力忙着加工秋茶。

“今年加工没有停站,茶叶下树率提高20%以上。”向瑜说,公司采茶方式实行“机械采+人工采”相结合,加之贵茶集团的订单和宏源茶业公司的带动,市场打通了,销售不用愁。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网址: http://www.zyycy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0.html



上一篇:四川自贡市长何树平:借力两院院士团队资源 为
下一篇:汽车产业正进行颠覆性变革,打破资源边界方能

资源与产业投稿 | 资源与产业编辑部| 资源与产业版面费 | 资源与产业论文发表 | 资源与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资源与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