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高能级平台集群赋能 温州浙南科技城新兴产业“

来源:资源与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家最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峰会效应”在温州持续扩大,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科创项目、高端人才落子如飞,创新发展动

科学家最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峰会效应”在温州持续扩大,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科创项目、高端人才落子如飞,创新发展动能不断迸发,助力温州挥毫续写创新史。

眼下,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在即,温州以“世界的温州”之姿态敞开胸怀迎接更多世界青年人才的到来。而作为温州国家自创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核心区、温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温州浙南科技城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构建形成了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共建的高能级科研平台集群矩阵,织密科技创新天线地网,不断向外输出科创要素资源。

搭建创新载体 激活发展因子

为了凝聚科研力量、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浙南科技城先后引进落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等9大高能级科研平台,发出“全力打造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铿锵之音。截止今年9月底,各高能级科研平台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数字信息、新材料等重大生产力布局,已建成国家省市级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7个,创成市级以上激励性载体7个,为解决特定产业领域的科研技术攻关奠定了扎实的载体基础。

生命健康领域创新载体高位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已成功创建了浙江省临床功能材料与诊疗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温州市生物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成四大创新中心之一的生物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启动运行后,先后建成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创建了爱尔康创新研究中心、艾尔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移动智慧眼科研究院等研究中心。

智能制造领域高效搭台筑基,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先后建成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温州市激光与光电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浙江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创新载体,并主导建成省级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新材料领域斩获国家级铭牌,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顺利创成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并相继建成微纳结构碳材料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功能性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文教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在数字信息领域也获得突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瞄定物联网应用行业,建成省级创新载体——数字经济(物联网应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崛起人才高地 广聚天下英才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最为关键、最具活力的要素。近年来,浙南科技城以建设打造人才高地为目标,推动各大高能级科研平台集聚创新团队(科研团队)52个,E类以上人才(含B类以上)183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个,进站院士(博士后)85人,形成广聚天下英才之势,人才高地初显。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引进25支创新科研团队,集聚89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其中B类以上人才数15名,建成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已有30博士(博士后)进站。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目前已引进雷赛团队、贝瑞团队等4支创新科研团队,集聚6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已引进微纳米元器件及其制造技术、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8支创新科研团队,集聚了33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建成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温州市院士工作站,进站博士5位、进站院士2位。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引进8支创新团队,集聚32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其中B类以上人才数6人,建成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温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进站院士1名、进站博士后2名。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已引进创丰物联创新团队、易云科技创新团队、新迪科技创新团队等3支创新团队,集聚了“长江学者”“国基优青”等7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集聚了9名E类以上人才精英,并进驻了多支创业团队。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网址: http://www.zyycyzz.cn/zonghexinwen/2020/1017/424.html



上一篇:育优秀茶人助产业发展 海南茶业行业职业技能竞
下一篇:川渝干部抱团“取经”丨参观产业园,川渝干部

资源与产业投稿 | 资源与产业编辑部| 资源与产业版面费 | 资源与产业论文发表 | 资源与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资源与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